close

公元2587年5月12日 地球論壇報 發現新世界五百週年紀念專刊序文

"我們實在太多了, 十萬光年的銀河是我們唯一的希望." 亨瑞克.強生指揮官面對著數百位來自地球各角落的記者們說出了這段將要流傳數十世紀的名言. 這句話沒有美麗詞藻修飾, 它只是點出人類, 在公元2059年, 所面對的生存困境. 在第一百億個人類嬰兒出生時, 沒有人類想要慶祝, 因為不知道要給這個嬰兒什麼樣子的未來. 揮霍成性的人類讓可用的自然資源越來越少, 國際間因爭奪能源與水資源不斷發生衝突. 城市人口爆炸且污染嚴重, 氣候暖化導致沙漠化加劇, 可耕地銳減. 環保終於從空泛的口號成為人類的不情願的共識, 但是已經被破壞的無法修復, 一切為時已晚.

首先, 人們試圖移民火星, 但是火星的土壤完全不適合耕作, 在火星南極地區的冰層也有毒素, 需要淨化後才能飲用. 也就是說, 火星移民必須從地球運載能耕作的土壤, 用特別濾淨的水才能生存. 火星移民成為拖累財政的錢坑計畫, 直到2072年, 火星只容納了20萬人類, 根本無法紓解地球的人口壓力. 地球上的區域衝突越演越烈, 大大小小的戰事沿著資源線不斷爆發. 十五年之內有五千萬處於戰爭區域中的居民喪生. 於是, 各國政府在同歸於盡和合作之間做出決定; 在橫跨十萬光年的銀河系中尋找人類的第二個地球, 成為最後也是不得不的選擇.

強生指揮官所領導的希望號船隊與接下來五年中派出的25個探險隊沒有帶回令人振奮的消息, 事實上她們都沒有回來過. 有部分探險隊的船隻殘骸曾被晚期的太空移民發現. 直到2087年, 第26個探險船隊在距離太陽系以南120光年外的一個星系發現了一顆飽含氧氣和水份的行星, 讓幾乎絕望的地球人重新燃起了無限的希望,  太空移民的時代終於來臨. 美國, 俄羅斯, 歐洲, 中國, 日本紛紛開始移民計畫, 數百萬名志願者離開故鄉, 向四面八方散去, 在地球所在的銀河獵戶旋臂中, 滿懷希望地尋找更多類地球的行星.

所謂類地球是指環境條件與地球相類似的行星. 這些條件包括元素組合適當的空氣, 充足的水分, 適宜的溫度, 合理的重力缺一不可, 在這種嚴格的條件下, 估計每十萬顆行星中才會有一個類地球行星, 其他不是像引力過重的木星一般以氫氣和氦氣為主的行星, 就是像火星這種引力過輕的行星只能留住二氧化碳. 她們的地表空氣中充斥致命的毒素, 例如氯氣及甲烷. 第三個千禧年已過將近六百年, 人類跨越了北極星(距離地球約430光年)以及獵戶恆星帶, 在將近八十個類地球上建立殖民地, 而人類的總數頁已達到350億. 地球人口因對外移民而大量減少到57億. 雖然居民大量外移, 地球-火星聯邦仍然是人口最多的行星. 人口總數21.2億的安南星(Planet Ahn-Nan)排名第二. 13年前(公元2574年)才被發現的天粱星(Planet Tien-Liang)則以3.9萬在人口排名中敬陪末座.

直到23世紀之前, 受限於太空飛行技術, 人類移民一開始集中在四顆行星上, 東亞裔為主的安南星(21.2億), 美國西歐裔為主的尼德-薩克森(Planet Ned-Saxon, 15.7億), 阿拉伯中亞裔殖民的戈蘭斯坦(Planet Koranstan, 12.6億), 以及泛歐洲裔集中的新歐羅巴星(Planet New Europa, 10.3億), 公元2275年, 地球科學家發明定點空間跳躍, 十年後這項技術臻於成熟, 移民速度開始加快, 如今, 除了四大行星, 人類已經在19個行星上建立起中型規模的殖民地(人口2至5億), 在獵戶星恆星帶及北極星附近的外圍則為殖民時間相對年輕的行星, 人口也比較稀少. 人類的探險腳步仍不斷前進, 許多歷史學家宣稱這是人類歷史上的新哥倫布時代.

太空移民的初期目的是移出過剩的人口. 隨著更多類地球行星的被發現, 移民的面貌開始有了變化. 例如聖彼得星(Planet St. Peter)是以基督徒為主的宗教移民, 土壤肥沃的安南星(Planet Ahn-Nan)吸引了大批來自中國及越南的農民. 各類移民帶給當地星球除了地表的變化, 還有政治與經濟結構的演變. 前面所提到的聖彼得星經過三百年的發展, 已經成為一個人口七千萬的宗教國, 教會系統掌握政治權力, 明定基督教為官方信仰. 總體而言, 目前有八成的殖民地為共和政體, 其他的政府體系則有君主體制, 商業或軍事獨裁體制. 有少數的殖民行星上有兩個以上的獨立政治體系, 但是跨行星的單一政府體制, 除了地球-火星聯邦之外, 目前還沒有第二個類似政權出現.

演變還包含了文化和語言, 經過五百多年的融合, 許多早期的移民行星發展出獨特的語言體系. 尼德-薩克森星, 顧名思義, 源自尼德蘭Netherlands(荷蘭)與盎格魯薩克遜Anglo Saxon 兩個民族的名稱. 歷史讓這兩個曾在地球上競逐強權和商業利益的民族在銀河中再度相遇, 對財富嗅覺敏感的兩方在金錢至上的原則下, 拋棄彼此政治上的歧見(其實歧見原本就很少), 結盟成為一個聯邦國家. 建立國家認同的過程中, 語言的同化是必要也是必然的步驟. 荷蘭語和英語在尼德-薩克森逐漸合併衍生出Nendlish, 許多說英語或荷蘭語的地球人聽到尼德-薩克森人說話時, 都會有種既熟悉但又非常陌生的感覺, 但是有部分南非人所說的語言和尼德-薩克森語十分接近, 人類學家相信這是因為非洲南端在十九世紀曾經被荷蘭人和英格蘭人共同統治過, 也發展出相似的語言體系. 目前駐守在尼德-薩克森的地球外交人員也以南非洲地區會說這種古老語言的人為優先錄取對象. 至於地球, 由於語言體系過多也過於複雜, 加上文化本位主義作祟, 各地地球人仍說著自己祖先流傳下來的母語, 巴別塔的詛咒仍未煙消雲散.

向外移民也同時改變地球的經濟地理和政治地理結構, 早期的移民集中於少數擁有太空科技的國家, 包括西歐諸國, 美國,  俄羅斯和中國. 移民讓這些國家的人口呈現負成長, 加上移民多為年輕人, 人口老化的現象也加速嚴重, 部分沒有太空移民技術但是人力素質還不錯的國家因為勞動力充足, 市場資本與技術開始向這些國家流動. 這些國家逐漸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 然而有鑒於自然資源的日漸枯竭, 她們的發展終究受到限制. 因此, 新興國家在取得太空飛行技術後也加入移民俱樂部, 向廣大的銀河發展.

兩波太空移民的過程加速地球資源的耗損, 為了維護地球經濟體系不至於崩解, 地球-火星聯邦與各新移民行星間簽署了"資源回饋協定". 協定中要求新移民行星有義務提供地球所需的資源包括燃油, 金屬礦產以及糧食, 並且依據各行星情形設定配額. 協定中也設立一個類似歐洲共同市場的組織, 負責談判回饋協定中的配額以及仲裁行星間的貿易糾紛. 組織總部設在地球的多倫多城, 各行星皆有派駐全權貿易代表, 天粱星因為開發時間過短, 目前還是觀察員, 必須等到配額條件談判結束後才能申請正式成為會員. 地球聯邦也成立龐大的武裝軍事艦隊保護星際間的貿易資源路線, 防範太空海盜的洗劫. 許多行星對此頗有微詞, 認為地球美其名為保護星際貿易, 其實骨子裡只是想要監控各行星, 獵戶恆星帶附近一個行星的高級總督就曾用中國古諺"殺雞焉用牛刀"來諷刺地球用大型航空母艦對付太空海盜的行為.

太空海盜緣起於人為的災禍, 從24世紀開始, 地球聯邦為了懲罰區域衝突的肇事者, 開始將戰爭罪犯放逐外太空, 任由他們自生自滅. 有些放逐行動一次多達數千人之多. 然而, 部分罪犯成功地生存下來, 並且武裝他們的監獄船, 開始搶奪星際貨運, 殘忍的刑求被劫持的貨運船員, 有些船員為求生存,  同意加入太空海盜的行列. 船員對於星際貨運弱點的了解大幅提高海盜的力量. 他們開始在一些小型不適人居的行星或衛星上建立基地, 從事黑市交易, 並將犯罪活動觸角伸向殖民地, 攻擊一些自我防衛力量薄弱的殖民行星, 大肆燒殺擄掠. 公元2391年, 太空海盜的勢力到達巔峰, 他們對新歐羅巴星的第二大城市新羅馬市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攻擊, 屠殺了將近九千位平民. 這個屠殺行動震驚了所有的殖民地行星. 聯合會議上, 在各殖民地激烈要求下, 地球同意提供武裝保護, 並成立星際安全部(Department of InterStar Security), 授權該部籌組星際艦隊. 太空海盜在幾場與艦隊遭遇戰後元氣大傷, 加上內鬨不已, 終於分裂成十多個小型海盜集團, 被星際艦隊各個擊破. 目前大約還有六個海盜集團的活動蹤跡, 星際艦隊也轉型為大型軍事集團, 各殖民地的對艦隊提供補給的負擔因此大幅提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到目前為止, 人類還沒有發現其他高等智慧生命存在的證據. 二十世紀中一直受到爭論的UFO真實性如今仍沒有答案. 根據文獻記載, 第一批抵達萊茵尼亞星(Planet Rhinea)的移民, 曾經在北方大陸的岩洞中發現與人類新石器時代極為相似的石斧, 石刀, 陶製容器等工具. 公元2520年開始有移民的馬歇爾星(Planet Marshall)也有智人猿的活動報告. 然而, 已在銀河繁星中落地生根的人類, 仍然是孤獨的高等文明. 將近四百億的人類在方圓五百光年的地區內實現了外太空旅行及移民, 誰還在乎有沒有幽浮的存在呢?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ybermark 的頭像
cybermark

誰道人生無再少

cyberma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