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求學歷程其實是一個非常痛苦的回憶, 臺灣的體罰教育在80年代相當的盛行, 為了拼升學, 體罰被認為是必要而且徹底運用的手段. 師長們會告訴你懲罰你是為了你好, 以免長大變成只能求三餐溫飽的打工仔. 所以有一段時間我甚至覺得挨打就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要好好珍惜這些機會. 當時單純的我並沒有想到多數的打人者只是內分泌失調引起情緒波動想找人出氣而已. 聽話挨打的結果就是我得到的獎狀數量永遠追不上我臉上挨的巴掌數量. 有次我聽說在美國法律規定大人不能打小孩, 我害怕的想像如果這樣的法律搬到臺灣實施, 我所有認識的長輩都要去綠島唱小夜曲, 我不就變成沒有人打的孤兒了嗎?
這樣的法律從來沒有在臺灣實施, 因而沒有變成孤兒的我總算長大到美國唸MBA (商學碩士), 繳了昂貴的學費進了一所普通公立大學. MBA的唯一目的是要幫助你找到更好的工作, 所以人際關係的建立遠比成績來得重要. 這給了我一個難題, 從小到大我所唸的學校沒有一家教我人際關係這門課, 對我來說, 人際關係指的是我跟老師的關係. 縱使覺得自己很聰明的我永遠都是全班討厭的對象, 但是我的群育成績還是年年過關, 反正打分數的權力在老師手上, 同學又能奈我何? 來到美利堅人生地不熟, 看彼此不相熟的美國人都可以天南地北的聊, 我只能站在一旁傻笑, 笑多了回家還要按摩僵硬的臉部肌肉. 我開始覺得被人討厭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
我能到美國讀書的幕後推手是我家老母. 她常常感嘆自己命不好, 高中畢業後為了家計放棄升學, 成為她人生的遺憾之一. 她最近一次來美國不久後每天早上比我還早出門, 我以為她大概去逛街了, 直到有一天她告訴我她現在在”阿達學校”上英文課, 我愣愣的看著她, 我家老母雖然有點古板, 有點情緒化, 有點固執, 有點自虐, 但應該還不至於腦筋阿達到要去”阿達學校”吧! 我想了又想才忽然領悟她應該是去成人學校 (Adult School), Adult被她念成阿達, 讓我虛驚一場.
所謂成人學校就像臺灣的社區教室, 學校提供一些課程給社區居民, 有些可以學一技之長, 例如打字, 老人看護, 有些是怡情養性, 像是瑜伽, 木刻.英文課主要就是給那些英文永遠都說不好的成年人一個聯誼機會, 有些人在裡面混了多年還是初級班, 不像我家老母很認真的去上課, 積極的想學好英文, 老師也說她是好學生. 她信心大增之下對英文的運用也越來越有自己的一套, 例如“Yesterday is here, today no find” 如果不知道她是在鞋店找鞋, 乍聽之下還以為她昨天人還在, 今天就失蹤了呢.
至於我, 花了大把綠油油的美金得到的學位, 求職路上也沒有憑添太多助益.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網路行銷工作, 薪水只夠三餐溫飽加房租, 連公園修剪花木的園丁年薪都要比我這個自封網路新貴要高出許多. 原來打工仔也可以過好日子. 我終於明白三十年來我活在一個"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的謊言裡面, 除了少數的精英或特權階級, 其實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庸庸碌碌的過一輩子, 只要有一技在身, 日子永遠走的下去.
就這樣, 在我的小小的辦公Cubic裡面, 我戰戰兢兢的呵護著一份工作, 這個學校沒有獎狀, 沒有課本, 只有利潤和目標, 達成與否決定你的去留, 有時累了, 就抬起頭深呼吸, 然後繼續載浮載沉的在人海中漂流.
- Aug 06 Sat 2005 15:13
發一個美國夢(1) -- 阿達學校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