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有具體文字史料的信史時期長達約三千年, 也是世界幾個古文明中碩果僅存的文化體系. 但是過長又錯縱複雜的人事物讓許多學習中國歷史的讀者感到困擾. 柏楊先生的”中國人史綱”和黃仁宇先生的”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是兩本針對浩瀚史籍加以系統化整理評論的水準之作. 這兩本書可以幫助對中國歷史有粗淺瞭解的讀者更深入的發掘中國先民的真實面貌.
”中國人史綱”以公元為紀年單元, 有別於傳統史書以朝代和糾纏不清的年號制度做為時空座標, 對帝王將相皆直呼其名, 省卻許多令人眼花撩亂但毫無意義的諡法尊號. 例如清末慈禧太后的正式稱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仁獻崇熙顯皇后”, 這個尊號又臭又長, 對於一個一手摧毀自己王朝, 荼毒億萬百姓的罪人, 這個稱號更是名不符實的可笑. 另外”中國人史綱”以白話文寫成, 對於現代讀者理解中國歷史有極大的助益. 柏楊在國民黨兩蔣時代是著名的政治犯, 所以這本書對於古代中國的政治社會制度也有他極強烈的個人見解. 借古諷今的寓意充滿在該書字裡行間.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從”大歷史”的角度來解釋中華文明長期”內向化”的歷史趨勢, 透過幾個歷史事件的分析帶領讀者了解為何中國在兩千年前初期統一就有超級強國的姿態, 但一路發展到清末的積弱不振, 受到西方列強的欺凌長達百年. 箇中原因是中國執政當局始終無法利用數字管理, 也就是缺乏科學求真的精神. 中央極度集權的結果導致地方的發展因中央統一的作法而受到限制, 皇帝與大臣的處事泛道德化, 泛政治化, 往往形成人事傾軋, 阻滯政令的推動. 這點在”中國人史綱”中也有類似的看法. 宋朝王安石的改革失敗就是一個例子.
王安石的變法在21世紀的經濟學家眼中是十分相近於現代經濟發展方式, 例如建立預算制度, 改革填鴨教育, 農業低息貸款, 流通各地資本以平抑物價, 公平勞役, 提高行政效率等等皆是現代發達國家的運作模式. 但是他的改革缺乏中層技術官僚的科學化管理, 沒有類似銀行組織的支持各項財政措施, 反改革派以無聊的, 過時的儒家學說對改革派進行道德上的攻擊(而儒家道德觀跟變法完全不相關), 並在地方上阻擾新法實施, 最後導致新法的慘敗. 我們不能想像如果變法成功, 人類的文明進程將加快一千年, 而無須等到16世紀威尼斯等歐洲城邦的崛起.
多數人會覺得歷史是十分無趣的科目, 如果指讀故事, 大部份的中國歷史充斥無能荒唐的執政者和他們做的蠢事, 讀起來的確無聊. ”中國人史綱”和”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從不同的角度切入, 議論歷史事件, 鑑往知來, 如果你想讀嚴肅但不枯燥厚重的史學書籍, 這兩本書會是你的選擇之一.